在全球治理进入新阶段的今天,“调整立场”并非单纯的政策转向,而是一种以现实主义与共同繁荣相互印证的再定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承载着在国内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也肩负着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多边秩序、促进全球共同利益的责任。
发展权,核心在于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推动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确保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民生需求持续得到改善。国际责任,则要求以规则为底线,以透明、公平、可核查的行为方式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气候、贸易、公共卫生、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走向共赢。
在“调整立场”的过程中,中国强调的是内外协调,而非以牺牲自身发展空间换取表面的国际认同。
从现实看,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发展不均衡与产业链安全都是现实挑战。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要素市场更高效配置,以及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这要求在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提升国内市场的协同效应与国际竞争力。与此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也在加速中国对“国际责任”的自我设定:如何在坚持自身制度安排与发展路径的前提下,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如何在全球性议题中维护自身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平衡,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把握三大原则:以开放促改革,以规则促协作,以创新促增长。
首要的是以开放促改革。开放是发展权的强力支撑,也是国际责任的现实基础。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可以引进先进行业与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国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竞争力;开放也意味着要在对外投资、外资企业治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建立更高标准的规则框架,形成对外透明的预期与稳定的投资环境。
其次以规则促协作。全球治理不是一纸空文,而是具体的制度安排。中国强调要在现有多边框架内推动规则的规则:在贸易、投资、数字经济、气候治理等领域,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推动规则向更公平、可预见、可执行的方向演进。再次以创新促增长。中国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创新能力、产业链韧性与市场活力。
因此,政策工具要围绕创新驱动、要素自由流动与市场化改革展开,形成内生增长动能,为国际责任提供持久的动力来源。
在叙事层面,调整立场更强调“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不仅是短期的贸易与投资机会,更包括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全球治理治理能力、区域安全稳定方面的责任。以负责任大国姿态参与全球议题、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实际代表性声音,是对国际社会信任的重要回报。
中国也在通过对外援助、技术合作、人员培训等形式,传递“互利共赢”的发展观,使自身的发展权成为对全球公共利益的积极贡献。此举并非压抑自我,而是通过优先考虑可持续性、兼顾脆弱群体及中等收入群体的需求,来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路径。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更具确定性和包容性的外部环境,为长期投资与创新布局提供了土壤。
在人与社会层面,如何把调整立场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一方面是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本的双轮驱动。通过推动教育改革、职业培训与技能升级,提升劳动力的适应性,降低产业升级与就业之间的摩擦成本。另一方面是区域协调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缓解结构性矛盾,以内部稳定来支撑外部自信。
对外沟通方面,强调以事实、数据和案例反映中国的可持续性努力,避免简单的“零和竞争”叙事,转而通过多边对话、区域协商与行业对接来降低误解与冲突的成本。这种沟通不仅有助于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更能让国际伙伴理解中国在发展权与国际责任之间的取舍、取向与节奏,从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回望历史,中国一直在“以和为贵”的国际关系传统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并重的发展逻辑之间寻找平衡点。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多极化与不确定性并存的阶段,调整立场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落地到产业政策、财政工具、科技创新、环境治理、对外开放等具体举措上。
只有把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与全球治理的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打造自身发展权的为全球公共利益做出更大贡献。这个过程需要制度创新、治理能力提升与公众参与的共同推进。对于企业、民间机构、学术界乃至普通公民来说,理解并支持这一转向,意味着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拥有更清晰的规则预期与更具韧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样,中国的调整立场才会转化为实质性的增长与良性的国际互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可持续格局。
一是以制度化安排提升透明度与可预期性。透明的政策信号、稳健的宏观经济框架、以及清晰的外贸规则,是国际合作的基础。中国应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产权保护,同时在环境、金融、科技等领域建立可核查的绩效指标。对外,建立更具前瞻性的对话渠道,如中外经贸高层对话、区域性贸易与投资规则对接平台,以及多边机构的协同机制,让国际伙伴清晰理解中国的发展节奏与政策目标,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投资与合作成本。
二是推动绿色转型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协同。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需求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关系。通过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碳市场等领域建设,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同时通过财政和金融工具支持绿色技术的扩散、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
对外,可以加强在气候融资、绿色技术转让和低碳合作上的共赢机制,通过区域协作、南南合作等方式,帮助其他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这种实践能够提升国家信誉,赢得国际社会在气候议题上的信任与支持。
三是深化创新驱动的国际协作。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核心不再只是价格,而是创新能力与供应链韧性。中国应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扩大科研协作、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作空间。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项目、跨境科技园区等形式,推动关键技术的共同研发与规模化应用。
建立更公平的国际知识产权治理框架,保护创新成果,降低跨境投入的不确定性,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质量投资。这不仅提升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全球科技进步提供新的动力。
四是推进包容性贸易与区域合作。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再平衡,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等新型贸易形态正在兴起。中国可以通过提升自贸区网络、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度实施、参与区域数字经济治理等方式,帮助伙伴国提升市场准入与制度对接的效率。
与此继续打通内需与海外市场的双循环,扩大中高端产品与服务的出口份额,为自身与合作伙伴创造更稳定的增长预期。这样的区域型与全球型协作并重的策略,有助于分散外部风险,同时提升全球产业链的韧性与包容性。
五是强化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与人道援助的参与度。疫情、救灾、教育与卫生等领域的全球公共产品需要各国共同出力。中国在不断扩大全球援助规模与透明度的应强化成果评估、受援国参与和治理能力建设,避免单向性援助,转向以能力建设和本地化落地为导向的长期合作。
通过建立灾害应对、卫生系统建设、教育普及等领域的长效机制,提升与受援国共同应对风险的能力,既是对国际责任的实际回应,也有助于开启新的市场与合作机会。
六是以公众与企业声音为驱动的治理协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与监督。通过公开咨询、专家评审、行业协会的参与,以及企业家精神与社会组织的协作,形成多方共识与共同承诺,降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摩擦成本。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的推动者,应被邀请进入治理对话,提供真实的运营经验与数据,帮助政府调整政策工具的设计,使之更具适应性与灵活性。
公众的参与不仅提升政策的合法性,也增强社会对国家调整立场的认同感。
在具体执行层面,最重要的是把“调整立场”的理念落到稳健的时间表和可衡量的结果上。设定阶段性目标、公开执行进度、发布绩效评估,是确保政策连续性与透明度的关键。对于企业与社会组织而言,理解并参与这一过程,能够在变革中找到新的机会点:哪些产业将成为新增长点?哪些区域与产业将受益于新的开放规则?哪些国际合作项目最符合自身的技术路线与市场定位?回答这些问题,能够为投资者、创新者与劳动者提供确定性,从而共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调整立场后,中国如何平衡发展权与国际责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答案,而是一整套系统性、可执行的治理方案。它要求在坚持自身发展节奏的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改革与完善,以开放、规则、创新为三大支柱,推动国内外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协同发展。通过制度性的安排、绿色转型、创新驱动、区域与全球合作的深化,以及公众参与的广泛嵌入,中国能够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更多稳定的投资环境与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范式。
这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条可持续演进的路径,最终将把“发展权”转化为广泛的国际共识与共同繁荣的现实。